基於GRACE重力衛星的水資源研究-水資源安全研究成果
東北地下水超采的衛星重力調查
受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委託,針對國家領導人關注的東北地下水超采問題,利用衛星重力測量技術優勢,完成了該地區地下水儲量變化反演。該項研究克服了傳統地面水井觀測點少的不足,從宏觀尺度對整個東北地區地下水儲量變化給出了定量的、客觀的評價。
GRACE(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)重力衛星監測顯示,2002-2016年東北地區地下水儲量總體變化不大,但是時空分佈不均。空間上,三江平原與松嫩平原表現為增加的趨勢,下遼河平原與西遼河平原表現為減少的趨勢。時間上,2013年以前變化不大,2013年以後消耗較為迅速。
圖1 GRACE監測的2002-2016年東北地區地下水儲量變化趨勢
2002-2016年,東北地區的地下水消耗主要集中在南部的西遼河平原、下遼河平原區域,而北部的三江平原、松嫩平原區域則表現出增加的趨勢。該時間段,下遼河平原與西遼河平原地下水儲量變化速率分別為-2.36±0.37億m3/年(-3.69±0.58 mm/yr)、-0.92±0.38億m3/年(-1.44±0.59 mm/yr),三江平原與松嫩平原地下水儲量變化速率分別為4.75±0.47億m3/年(4.72±0.47 mm/yr)、7.61±1.04億m3/年(4.09±0.56 mm/yr)。
圖2 2002-2016年東北平原區地下水儲量變化曲線
四個平原區的地下水儲量在2002-2012年基本穩定(三江平原3.45±0.75億m3/年,松嫩平原3.44±1.32億m3/年,下遼河平原-0.33±0.53億m3/年,西遼河平原-1.04±0.29億m3/年),在2013年8月份左右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,之後(2013-2016年)都呈現較明顯的消耗趨勢(三江平原-6.85±3.38億m3/年、松嫩平原-30.22±9.25億m3/年、下遼河平原-7.52±3.82億m3/年、西遼河平原-13.40±2.21億m3/年)。
造成2013-2016年明顯消耗的原因,可能與該時間段的降水時空變化有關。2013年的松花江流域洪澇使得地下水儲量在2013年達到較高水平,之後由於降水的減少而出現了地下水儲量的減少。小興安嶺、長白山等山區的地下水儲量在這一時段(2013-2016年)呈現的減少趨勢,可能也與此降水變化有關。不過,降水的減少往往伴隨着地下水開採的增加,二者對區域地下水儲量變化的影響有待深入研究。
該項研究受到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致函感謝。
華北平原地下水儲量-地面沉降長時間變化分析
長期的地下水過量開採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沉降,是制約華北平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境地質問題。針對「地下水-地面沉降關係」這一經典問題,充分考慮區內水文地質條件、氣象水文情況、經濟社會發展等因素,在較長的時間尺度(1971-2015)上,從地下水儲量變化的角度,探討京、津、冀「地下水消耗-地面沉降」的時空特徵及其主控因素。
綜合利用GRACE、水井、InSAR、年鑑、文獻等多源數據,建立了華北平原及其子區(京津冀)的地下水儲量變化、地面沉降量,以及地下水開採量、降水量長時間序列,計算了地下水消耗、地面沉降速率,並通過其與相關因子的分段回歸,揭示氣候變化(降水)、人類活動(開採)的影響。
圖1 華北平原地下水儲量距平變化(GWSA)(a)及年降水量(b)、年地下水開採量(c)多年變化。
GRACE反演時間為2005-2013年,水井觀測時間為1971-2013年(其中1984-2002年只有5口井有觀測記錄)。
研究顯示(圖1),1971–2015年華北平原地下水儲量變化速率為-17.8±0.1mm/yr(-25億m3/yr),與近年(2005-2013年)的水井觀測(-19.2±1.7mm/yr)、GRACE(CSR、JPL的Mascon產品平均)反演(-17.7±1.1mm/yr)結果,以及《支撐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地質調查報告(2015年)》(京津冀平原區-18億m3/yr)較相似。但在早期(1971-1980年),由於降水較為充沛(580mm/yr)、地下水開採少(147億m3/yr),華北平原的地下水消耗並不顯著(-6.2±1.3mm/yr)。後來(1981-2002年),隨着降水減少(518mm/yr)、地下水開採增加(205億m3/yr),地下水消耗開始加劇(-20.6±0.2mm/yr)。特別是在1997-2002年連續乾旱時期,地下水消耗尤為迅速(-34.7±0.9mm/yr或-49億m3/yr)。
圖2 華北平原京津冀地區1971-2015年降水量、地下水開採量、地下水儲量距平變化、地面沉降速率
水井觀測(圖2)顯示,1971-2013年華北平原京、津、冀地下水儲量都呈現減少的趨勢,但速率差異較大(北京−34.1 ± 2.4mm/yr,河北−15.2± 0.6mm/yr,天津−7.0 ± 0.4mm/yr),同時期典型區地面沉降平均速率也表現出一定的差異(北京(東部)38mm/yr,河北(滄州)61mm/yr,天津(市區)43mm/yr)。在早期階段,河北(1971-1990年)、天津(1971-1985年)的地面沉降快速發展或維持在較高的水平(平均沉降速率分別是69mm/yr、85mm/yr),在之後得到了減緩或維持在較低水平。北京的地面沉降在1999年以前比較穩定(<50mm/yr),但之後卻快速發展(平均63mm/yr),與同時期(1999-2012年)的地下水儲量變化(-76.1±6.5mm/yr)較一致,目前最大沉降速率約100mm/yr。
圖3 華北平原京津冀地區地下水儲量距平變化與降水量(a)、開採量(b)的相關性,及其隨着累積開採量(c)的變化。
多年統計(圖3)顯示,地下水儲量變化與年降水量的關係並不明顯,而是與年開採量顯著相關(r一般大於0.8)。但是,這種相關關係表現出明顯的分段特徵,轉折的時間大概在2000年。在此之前,地下水儲量變化與開採量呈負相關,表明逐漸增加的開採量加劇了地下水的消耗;在此之後,地下水儲量變化與開採量呈正相關,表明地下水開採量雖然得到了一定控制,但是地下水仍然處於負均衡(持續消耗)狀態。
圖4 華北平原京津冀地區地面沉降量與降水量(a)、開採量(b)、地下水儲量距平變化(c)的相關性。
地面沉降與降水量的相關性不明顯,但與開採量、地下水儲量距平變化顯著相關,這種相關性存在明顯的分段特徵(圖4)。在地面沉降發展的早期階段,沉降量與開採量正相關,反映了這一時期逐漸增加的地下水開採和不斷加劇的地面沉降,而在此(1980s)之後,雖然地下水開採逐步減少(北京、天津),但地面沉降仍然不斷發展。地面沉降與地下水儲量變化的負相關性在整個發展階段都很明顯(除了河北後期,因為後期滄州的控沉措施使其難以代表整個河北地面沉降)。這是因為,地下水儲量變化是自然與人為作用的綜合結果,除了開採,還反映了乾旱時地下水補給減少的影響。在季節性上,二者也存在較一致的年內變化特徵(圖5)。
圖5 InSAR監測的北京(2011-2015年)地面沉降速率空間分佈(a),及其與水井觀測的北京地下水儲量變化的年內分佈。
代表性成果:
Gong H.(宮輝力),Y. Pan(潘雲), L. Zheng(鄭龍群), X. Li(李小娟), L. Zhu(朱琳), C. Zhang(張翀), Z. Huang(黃志勇), Z. Li, H. Wang, and C. Zhou(周超凡).Long-term groundwater storage changes and landsubsidence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(1971-2015) [J]. Hydrogeology Journal, 2018
Feng W, Shum C K, Zhong M, Pan Y(潘雲), . Groundwater storage changes in China from satellite gravity: an overview. [J]. Remote Sensing, 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