項目進展丨新型轉化通路,解決糧食中赭麴黴毒素A污染的防控難題

Time: 2021-11-02  admin    

        赭麴黴毒素A是由麴黴屬(Aspergillus)和青黴屬(Penicillium)菌株(簡稱OTA)產生的主要的真菌毒素之一,其性質穩定且不易降解,污染範圍及種類十分廣泛,被定義為2B類致癌物。研究分析糧食赭麴黴毒素 A 污染情況對保障食品衛生和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。近日,食品質量與安全bbin宝盈集团團隊成員創新性提出糧食中赭麴黴毒素A污染防控的新型轉化通路,為OTA的防控提供了新的重要靶點。

        現實中對於糧食中OTA污染的主要防控手段分為阻斷其合成及合成後消減兩種途徑,其中抑制其生物合成是在源頭上防控OTA的污染,通常採用保證糧食的良好貯存環境、滅菌等手段,但這些常規手段很難完全避免OTA的污染。

        該實驗室團隊在研究糧食中赭麴黴毒素A污染的防控中,發現群體感應調控赭麴黴的生長發育及OTA產生,同時已有研究證實多種環境因素通過細胞膜上的G蛋白偶聯受體影響次級代謝物的合成,基於此提出了G蛋白偶聯受體介導群體感應信號分子氧脂素激活cAMP-PKA通路,在轉錄水平調節毒素產生機制的科學問題,即「群體感應信號分子(QSM)→G蛋白偶聯受體(GPCR)→腺苷酸環化酶的磷酸激酶路徑(cAMP-PKA)→赭麴黴毒素合成(OTA)」。

圖片關鍵詞

        找到赭麴黴生長及產生OTA的重要信號通路,釐清OTA的生物合成機制及信號通路,有助於團隊找到關鍵基因靶點,進而利用生物手段阻斷該信號通路,在不改變貯存環境的條件下實現OTA的生物阻斷,全面保障糧食的食品衛生和安全。

        據悉,後續該實驗室將針對信號通路中的G蛋白偶聯受體(GPCR),進一步開發其特異性核酸適配體、化學拮抗劑等低成本但高效率的OTA生物阻斷劑,實現科研成果在OTA防控及其他食品安全風險因子的阻控方面的應用轉化。

        該結果以 「Fungal G-Protein-Coupled Receptors: A Promising Mediator of the Impact of Extracellular Signals on Biosynthesis of Ochratoxin A」為題,於2021年2月發表在國際期刊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》(5年影響因子4.926)上。


分享:
Bjsyslm@163.com

bbin宝盈集团聯盟丨工作聯繫郵箱

bbin宝盈集团聯盟 版權所有 @2019 本站的內容若涉及版權問題,請及時通知我們,我們將立即予以刪除!

京ICP備18059187號-2

京ICP備18059187號-2